当前位置:

雷锋之城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朱小红 2023-03-04 10:14:41
—分享—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冠文 李颖 聂映荣 匡春林 刘琦

青春的面庞定格于历史长河。

冬去春来,仰望他的孩子或许已经老去,他却一直年轻,停在了永远的22岁,将星辉洒向世界。

60年前,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学习雷锋有了经久不衰的时空穿透力和持久生命力。

雷锋故居,人流如织。墙上的“雷锋”面含微笑,以理想主义的姿态凝视远方。

春暖花开,无数的种子在这里落地开花。

长沙是雷锋的家乡,雷锋精神在这里孕育、培养、涵养。

穿行在星城大地,总会与“雷锋”不期而遇:雷锋大道、雷锋车队、雷锋驿站、雷锋学校、雷锋派出所、雷锋志愿者……

一滴水、一颗钉、一束光,雷锋从未远去。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雷锋精神,人人可学”“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动情地谈到雷锋精神,号召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雷锋,早已从一个典型人物衍生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标识。

60年过去了,人们仍在传播关于他的故事,阅读他写下的日记,传唱纪念他的歌曲,以他为榜样的“学雷锋”群众性志愿活动成为经久不衰的社会风尚——这是永不磨灭的道德“锋”碑。

雷锋学校,书声琅琅。他当年读书时的教室、曾经使用过的课桌仍保持原样。

著处繁花,希望和梦想在这里源起传承。

每年3月5日前后,雷锋学校的同学们都会自发来到荷叶坝完全小学旧址“打卡”,参观雷锋教室,听学生志愿者讲述雷锋故事,聆听校雷锋播音员朗诵《雷锋日记》。

不仅听,雷锋学校的师生们还会一起续写“雷锋日记”——从1963年起,续写活动至今已经持续了60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而恒久不变的,是历经时间淘洗而愈发澄澈的初心。

2月15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来到湖南雷锋纪念馆,为志愿者代表“点赞”,向全省广大志愿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作为省委书记,将以身作则,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与大家一起用心用情开展志愿服务。

人间正道如磐,精神永不湮灭。

6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个个新时代的雷锋传人奋发向上,忘我奉献,像一颗颗赤诚的希望种子,把雷锋精神,播撒在星城大地上长沙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形成了“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的生动局面——这是薪火相传的动人“锋”景。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雷小锋”清脆的童声合唱,在湖南雷锋纪念馆上空回响。

雷锋纪念馆。

雷锋纪念馆。

花样年华,理想和信念在这里激情燃烧。

雷锋生前七次更换工作岗位,指引他不断冲击高峰的信念只有一个:一心向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农民,他是优秀拖拉机手;当工人,他是标兵、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参军入伍后,他更是立功不断。

雷锋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在时代的淬炼下熠熠生辉,为一代代中国人崇敬、追随。

60年后,如何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把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是雷锋家乡人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奏响了‘雷锋家乡学雷锋’的新时代乐章。”2月2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在北京出席“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时说,我们坚持用雷锋精神培养人、塑造人、激励人,号召全市人民争做“一滴水”“一颗钉”“一块砖”,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强化省会担当,凝聚各方力量,奋力将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把雷锋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这是与时俱进的璀璨“锋”芒。

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这是跨越一个甲子的传承。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此刻,雨水已过,惊蛰欲来,明亮与温暖遍及。

此刻,穿越历史,面向未来,雷锋之城正青春!

长沙人民热爱雷锋、敬仰雷锋,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同一心,始终把学雷锋作为一项使命来担当、一个传统来弘扬、一份情感来守护,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图为湖南雷锋纪念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长沙人民热爱雷锋、敬仰雷锋,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同一心,始终把学雷锋作为一项使命来担当、一个传统来弘扬、一份情感来守护,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图为湖南雷锋纪念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闪亮榜样

故事背后的平凡故事

一甲子风采奕奕、六十年与时偕行。

一个普通名字,为何能够赢得亿万人民的崇高敬意?

一段平凡故事,为何能够让人感动传扬?

一项学习活动,为何能够成为引领时代的社会风尚?

一份党员信念,为何能够让人执着追随?

湖南雷锋纪念馆内有一个声光电的模拟场景:1956年深秋,荷叶坝完全小学正举行着一场毕业典礼。

“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的大地;将来要当个好工人建设祖国;要当一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16岁的雷锋自告奋勇上台发言,大声表达了他人生的三个愿望。

89岁的退休教师常业勤是雷锋生前在荷叶坝完小少先队的总辅导员。1955年春天,雷锋从清水塘完小转学到荷叶坝完小时,她与雷锋成为师生。60多年过去,回忆起雷锋,常业勤常常为有雷锋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转学到荷叶坝完小时,雷锋是当时全校唯一的一个少先队员,被称为“种子队员”。他曾对要求入队的同学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一辈子有三件大事,这三件事就是参加少先队、共青团和共产党三大光荣组织。”在雷锋的帮助下,班上先后发展了十多名少先队员。

常业勤回忆,雷锋在校时是一名文艺积极分子,会敲大鼓和小鼓,会吹号,荷叶坝完小的节目总是因为他而很出彩。他乐于助人,班上的同学有困难,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忙。“当时乡政府经常借用学校操场开会,一般都进行到深夜,有的人没有及时将桌椅搬回教室,雷锋不忍心让比自己小的同学搬沉重的桌椅,他就每天很早来到学校,到操场上将桌椅及时搬回教室。”

向上的力量,源自祖国。

火红的初心,注满感恩。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1960年1月18日,雷锋将这首刊登在报纸上的诗节录于自己的日记中——诗中有雷锋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更有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为什么要入党,作为一名饱受旧社会苦难的孤儿,雷锋的入党动机中有一条:感党恩。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塘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在他童年时期,爷爷、父亲、哥哥、弟弟、母亲在旧社会的残害和压迫下相继离世——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分得了土地,安庆乡农会免费送他上了小学……对于这段经历,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我慈祥的母亲,是您把我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抚育我成长。是您,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您,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懂得感恩的他,每一个愿望都不离“祖国”二字,饱含深情。

1958年春天,望城县委决定将团山湖围垦成一个国营农场,让往日的荒芜之地变成“鱼米之乡”。当时,团县委号召全县青少年为农场捐款购买一台拖拉机。

18岁的雷锋,把一年多来的积蓄20元钱全部捐出,支持农场建设,成为当时全县捐款最多的青年。

当时,雷锋是县委书记张兴玉的通讯员,但他再三提出请求,申请到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

从“公务员”到农民,“斜杠青年”雷锋成为了当时望城县的第一代拖拉机手,驾驶着拖拉机,在大地上耕耘,圆了“好农民”梦。

“家乡的山水养育了雷锋,雷锋也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这一片土地。他在望城学习、工作、生活了18年,给家乡人民留下了永远的回忆。”湖南雷锋纪念馆内,讲解员张欢动情地介绍。

65年后,团山湖村,八曲河畔,垂柳拂堤,又是一年春来。雷锋期盼的“谷满仓、鱼满舱”景象,如今已成现实,流泉清澈,红墙黛瓦,团山湖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水美湘村’示范村”。

“在‘美丽屋场’建设中,村里请来专家结合本村实际精心设计,在广场、墙头、护栏等建筑设施里,把雷锋元素融入一砖一瓦之中。”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党总支书记程府迎介绍,雷锋精神从未从这片浸润过雷锋汗水的土地上离开,而是深深扎根,生生不息。

从一名好农民到一名好工人,雷锋的职业转变还伴随着名字的转变!

雷锋一生共用过3个名字:雷正兴、雷峰、雷锋。张欢无数次向参观者讲述着雷锋改名的故事——

正兴,名字中包含着“家道兴旺”的美好愿景,但雷锋觉得这是旧社会的名字。1957年,雷锋入团时,将原名“雷正兴”改为“雷峰”,他觉得登山峰能望远,不会迷失方向。

1958年,全国兴起大炼钢铁运动。10月下旬,湘钢、武钢、鞍钢同时来望城招工。雷锋又一次作出了出乎大家意料的决定:去辽宁鞍钢当工人。

为何是鞍钢?雷锋发现,当时,很多报名者不愿去气候冷、路程远、条件艰苦的鞍钢,他选择迎难而上。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当即填写了鞍钢的招工登记表。登记表中,他写下新名字——雷锋。

从“峰”到“锋”,寓意与钢铁结缘,打冲锋,争先锋。

从望城到鞍钢,雷锋实现了从“好农民”向“好工人”角色的转变。

从此,雷锋也从长沙走向全国。

湖南雷锋纪念馆内,雷锋在辽宁弓长岭工作时用过的一床花棉被背后,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1959年11月,深夜。工地上,一场暴雨突然来袭!正在调度室值班的雷锋想起,7200多袋水泥还堆放在外面,如果被雨淋湿了那损失就大了!他马上跑去找来了20多个小伙子抢救水泥,他们找雨布,找芦席,抬的抬,盖的盖,但仍然不够用。

情急之下,雷锋跑回宿舍,把自己的花棉被抱出来,并脱下衣服,一起盖在水泥上。经过大家的努力,水泥都盖住了,国家财产避免了损失。

“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抹掉了头上的汗,带着乐观的心情,昂首阔步回到了宿舍,回忆自己为国家、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推土机前,雨夜工地……处处都是他拼搏奋进的身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鞍钢工作1年2个月,雷锋赢得了多项荣誉:3次荣获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节约标兵。

“雷锋当时还是个孩子,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这样的工作和事迹来实在不一般。看上去,雷锋所做的都是一般小事,似乎没有惊人之处,但实际做起来,确确实实不太容易。”后来,其师父李长义在《我的好徒弟——雷锋》一文中如此写道。

“小青年实现了美丽的理想,第一次穿上了庄严的军装,急着对照镜子,心窝里飞出了金凤凰……”1960年1月8日,雷锋终于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三个愿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雷锋在入伍后的第一本日记的首页,贴上了黄继光塑像的照片,并写下“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

军营里的雷锋,不仅是好战士,还是出名的好心人、热心人——

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用来帮助受灾群众和家庭困难的战友,并常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为群众做好事。

出差时,他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群众称赞道:“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很“小气”,钉了一个木箱子,里面螺丝帽、铁丝条、牙膏皮、破手套等什么都有,他把这叫做“聚宝箱”;他又很“大气”,向灾区捐出了省吃俭用攒下的100元钱。

雷锋立志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1962年8月10日,雷锋因公殉职前5天,他在生前最后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在短暂的22年生命中,雷锋以实际行动为形成中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留下了生动注脚,也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当代青年的理想和担当。

平凡琐碎可以饱满丰盈,涓涓细流势必汇成江海。

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日记、一张张闪耀着光辉的照片、一件件用到极致的物品,无声诉说着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

惊鸿照影,故乡的鸟群依旧听着流水与风声,它们听见最多的,仍是一个年轻的名字——雷锋。

永恒旗帜

正气背后的浩然正气

隔着广袤的时空,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现在的人与永远22岁的年轻人遥相问候:

“你好啊,雷锋。”

家乡人民热爱雷锋、敬仰雷锋,传承发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雷锋故乡长沙,志愿者辈出,涌现出一个个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月20日,2023年长沙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节开幕式上,音诗画情景剧《薪火》,娓娓讲述了众多“新时代雷锋”奋战长沙、服务群众的故事。

当故事原型人物池凤英、张建明、刘习明、任菲莉、胡巧玲、彭弈韬等9位老中青三代“雷锋”,同时站上舞台那一刻,掌声久久不息。

他们年龄不同,情怀相同,他们用接力传承,跨越时空遥遥回应着“雷锋七问”。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

一个个如果,回响在时光的长河里;

一代代“雷锋”,忙碌在行动的答卷中。

这热烈真挚、直抵人心的“七问”,是雷锋留给家乡,留给这里的“雷锋志愿者”接续奋斗的精神财富。

60年来,雷锋精神已融入城市的精神血脉,学雷锋志愿服务已融入城市全域文明创建,成为“雷锋志愿者”身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基因”。

时代楷模,旗帜永恒。

有的人,用一颗真心、一腔赤诚温暖他人,为城市留下一注注深刻的文明印记。

为治疗肺结核的孤女汇去珍贵的400元救命钱,将百万元爱心款用于抗洪救灾一线,委托本报转赠万元给“最需要的人”,“隐姓埋名”投身社会公益……他们化名“吴发秦”“长沙市市民”“艾沙”“小飞”,用“应做之事”“应尽之责”展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情怀。

有的人,用榜样力量、示范引领影响他人,让城市的每一次回眸都热泪盈眶。

暴雨后的街头,饭店老板张伟跪在路边用手清理被堵住的下水口,环卫工刘爱明一趟趟背着孩子跨过齐小腿深的积水。

外卖小哥袁可、陈渊、唐益和欧永斌,组成“长沙助老送餐小分队”,为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免费送餐。

凡人善举让人温暖,给人力量。

在长沙,学雷锋自有一种少年派、青春范。

周美玲被誉为“雷锋家乡小雷锋”。2015年,12岁的她从渣土车车轮下勇救3岁幼童,经历无数次艰难手术的她,总是笑笑说:“我不后悔,因为我救了一条命!”现在,已踏入大学校园的她,依旧以湖南雷锋纪念馆志愿者的身份,示范引领同学们投身志愿服务。

火情紧急时,他们将自行车蹬得飞快,为消防救援人员开辟“快速通道”,“骑行侠”四少年卢梓杰、张思源、刘智宸、肖景浩身上有大大能量。

她是留守儿童的“知心姐姐”,是省博的义务讲解员,是两岸交流小使者,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梁子仪传承中华美德,赓续红色基因。

他从大学起就致力搭建青少年志愿服务平台,和团队推出“雷锋少年”薪火计划,带领8.5万名青少年志愿者“争学雷锋、争做雷锋”,95后“雷锋志愿者”彭弈韬让青春在学雷锋实践中发光。

在长沙,学雷锋是一腔热血、一种信念。

他在微信朋友圈立下“生死状”,从长沙独自奔赴因遭遇新冠疫情“封城”的武汉,开启一场65天的“逆行”,青年郑能量充满正能量。

她用19年的退休时光,将“慈娭毑乘务岗”打造成社区居民最熟悉的“志愿帮帮团”,七旬志愿者池凤英用行动践行“我要一辈子学雷锋”的诺言。

还有这些场景经常上演:隧道中,驾驶员们面对后方呼啸而来的救护车,主动避让出“爱心通道”;人行横道上,穿行马路的行人,总会受到缓缓降速、稳稳停下的车辆的“集体呵护”。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们就在你我身边,可感可亲。

这一群人,点亮了星城的“道德星空”,让厚道、文明、温暖的长沙城市标识越发鲜明。

这幅“聚力结绳图”,展示了集体救援的感人力量:徐守宝、许彪、任雪婷、唐嘉欣、刘美美、闫娜等6名大学生和周围市民,通过折竹为桨、结衣为绳等方法,20分钟救起命悬一线的落水父女。

这幅“爱心反哺图”,展示了从被帮扶到帮扶他人的温暖变化:小蜜蜂志愿者协会会长杨士泉,将被长沙好人温暖的回忆,化作十余年持续的志愿服务,个人累计捐资数百万元。

这幅“一个人的篮球队”,展示了爱一直在延续的人间美好:16岁的少年叶沙,去世后通过器官捐献,使7个生命得以延续;为了延续叶沙的篮球梦,5位受捐者组成了一支名叫“叶沙”的篮球队,让叶沙以另一种方式留在这个世间;球队成员周斌临终前,也选择捐献眼角膜,将大爱延续下去。

这幅“大爱流转图”,展示了爱心接力的美好传承:雨花区德馨园社区“好人多粉店”,不忘四方街坊爱心帮扶,向社会赠送数万碗“爱心粉”;11年后,“新店长”任培根夫妇接过“老店长”刘国兴夫妇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长沙最有爱粉店”的爱心故事。

在雷锋家乡,全市各行各业以雷锋之名,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以志愿精神为代表的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蔚然成风。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长沙涌现出袁隆平、任菲莉、廖月娥、周美玲、刘习明5名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8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5个,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34个,中国好人194人(组),“15分钟志愿服务圈”遍布全城。这些先进典型,激励着全市154万名“雷锋志愿者”、5980家志愿服务组织更加自觉投身新时代、奉献新时代、建功新时代。

他们和雷锋,因着共同的身份标识,谦卑而又自豪。

“好人之城”“长沙好人”频频出圈:4年前,黑龙江人张风仁、杨平等9人,在陌生的街头遇到无数“活雷锋”,他们深深感慨“长沙真好,长沙人真好”;4年后,宁夏女孩李敏携母来长旅游时,母亲不慎丢失的身份证,“神奇”地出现在路边的树杈上,母女连连发声“谢谢长沙,谢谢长沙人民”。

众多“雷锋志愿者”用担当书写“新时代奉献之歌”,让星城“志愿红”成为街头最美丽的风景。

志愿者在整理贡献单车。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志愿者在整理贡献单车。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刻写下我们时代的凡人善举,也彰显着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60年的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始终飘扬,雷锋精神这一跨越时空的力量一直铿锵。

精神丰碑

光芒背后的耀眼光芒

英名因传承而不朽,丰碑在奋斗中永驻。

翻开湖南雷锋纪念馆收藏的一份报纸,再现一段60年前的故事。

雷锋牺牲后,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的《中国青年》拟推出学雷锋专辑,提出了请毛泽东主席题词的设想。深受雷锋精神感动的毛主席几经斟酌之后,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题下“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大字。

在诠释为什么只写这七个字时,毛主席对秘书林克说:“学雷锋不只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0年来,沿着雷锋足迹,家乡人民谱写着新时代的“雷锋之歌”——践行初心使命、对党忠诚的坚定、为民服务的实干、爱岗敬业的坚守。

在雷锋之城,雷锋元素处处可见!

那些始终被人们珍藏的记忆,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文化的认同,长沙把对雷锋的纪念融入一处处城市地标,从雷锋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

初春时节,山茶花、大花萱草、栾树等尽显生机,沿着雷锋大道从岳麓区一路向北延伸,贯穿望城区。

在这条以雷锋为名的道路旁,看得到镌刻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文化墙,望得见30米高的雷锋头像雕塑。

你会发现,雷锋家乡对雷锋的纪念如此深刻。

这不仅是一条家乡人民纪念雷锋之道、一条唤醒城市红色人文记忆之道,更是一条见证雷锋家乡腾飞发展之道——沿途的经开区尽显“两主一特”产业布局优势,古镇焕发出农文旅相融之生机,穿越城乡的道路本身也从曾经的“清闲”变得“繁忙”。

雷锋大道之东,绿意盎然的雷锋公园迎来众多游客。初心亭、清风桥……园中的诸多元素让游客们感受着雷锋的那份赤子初心。

2022年3月,全国首道“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墙”在此园建成,展示着多年来湖南“全国最美志愿者”的陶瓷手模。如今,不少市民游客在此“打卡”,扫描手模旁边的二维码,查看“全国最美志愿者”事迹,了解雷锋初心的“最美延续故事”。

延续着雷锋初心的,还有分布在全市的雷锋驿站。

“冬暖夏凉,这份关怀很贴心。”在长沙星月小区附近的雷锋驿站,环卫工人王庆平、张雪梅笑着感慨道,以前,她们累了只能在马路边歇脚;如今,她们可以在雷锋驿站吹空调、喝茶歇息。

类似这样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长沙已有900余个,方便户外工作者及市民游客喝水、休息、如厕等,有条件的站点还可提供送帮扶、送清凉、献爱心等关爱服务。

雷锋驿站,已成大伙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家乡人民铭记雷锋、追随雷锋脚步,不仅寄情于一处处城市地标,更承载于不断丰富的载体。

马栏山,一群“新时代雷锋”用产教融合的方式践行雷锋精神,他们通过5G云、AI修复上色等技术手段修复红色经典,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雷锋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星城大地,长沙搭建互助互帮平台,深入开展“雷锋标兵”等评选,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经典诵读等活动,打造“雷锋网”“雷锋微博”等传播平台,让雷锋元素在线上线下熠熠生辉!

在雷锋之城,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家乡人民把对雷锋的敬仰融入“铸魂育人”过程里,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榜样的力量。

“我们要争做向上、向善、向阳的小雷锋。”2月23日,湖南省首支新时代少先队“雷小锋”中队在长沙正式成立,7位“雷小锋”中队代表在队旗下宣誓,续写新时代“雷小锋”故事。

半年前,“雷小锋”编号000001号授予曾从渣土车车轮下勇救3岁幼童的周美玲。而今,仅在望城区,就有近十万名青少年学子拥有“雷小锋”这个共同的名字及专属的“雷小锋”编号。

在雷锋母校——长沙市雷锋学校,一代代师生坚持8项学雷锋实践活动,续写雷锋日记2000余万字,教师开展社区义务辅导,学生参与爱心义卖活动,10多年来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了100多万元物资、慰问金。

3月1日,长沙市教育系统在该校举行一场学雷锋故事分享会,一个“乡村老师用扁担给山里孩子送教育”的故事,令不少师生为之垂泪。

宁乡市巷子口镇仙龙潭村檀树小学的陈宋瑜老师,因学校到集市有8公里崎岖山路,每次开学前几天,都用扁担挑100多斤书本,来回一趟要4个多小时,而且这一挑就是29年。他将大好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为42名学生垫付学杂费两万多元,还曾先后把40名离校远的年幼学生带到自家食宿,分文不受。

“从走向教育岗位第一天开始,我就发誓要做山村教育的一滴水、一缕阳光、一颗螺丝钉,用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扁担压弯了他的肩膀,却撑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1000多名孩子先后从大山中走出,14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他们成为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家庭和命运,如今也传承着雷锋精神,改变着山村的面貌。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25岁的沈怡辰听着雷锋故事长大,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湖南雷锋纪念馆,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讲解员。该馆牵头成立的雷锋精神宣讲团里,有学雷锋、做好事的侯佳蕾一家三代人,有接续讲述雷锋故事的谭荒芳、张璐琪母女俩,有从事志愿服务的雷锋后代雷礼雅……

“他们坚定了我‘播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的信念。”如今,沈怡辰和同事们通过用心用情的讲解,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的心田。

60多年前,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雷锋!”

“到!”

历经时光洗礼,这一声声挺身而出的铿锵答复,仍在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雷锋班回响!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雷锋班10名成员毅然入川作战,营救和疏散群众280余人。

2017年夏天,超历史特大洪水来袭,严重威胁着长沙城乡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雷锋班不分昼夜地坚守在雷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营救群众98名,疏散群众489名……

有灾必救,有险必抢,有难必帮!这个身处于全国“学雷锋模范消防大队”望城区消防救援大队之中的雷锋班,成立至今已25年。虽然成员代代更迭,但“雷锋家乡消防兵,竭诚奉献为人民”的精神不变!

雷锋故居。

雷锋故居。

在雷锋故居所在辖区,曾经不顾受伤、空手夺刀救人质的安志,如今带领着高新区公安分局雷锋派出所民辅警,以雷锋之名,为辖区百姓擎起一方平安天空。

“杨爹,这些天身体怎么样?”53岁的社区民警杨益照常来到空巢老人杨海明家中,帮其打扫卫生、消毒杀菌,还帮忙添置了日常生活用品。几年来,杨益和同事对老人的照顾从未间断。

社区居民如此评价这位老民警:“益哥是个总是满脸笑容、满身正气的好‘满’哥。”“益哥是看到村上的树林着火了,第一个冲上去救援的好党员。”“益哥是晓得谁家闹矛盾了,谁家的小孩读书遇到困难了,都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的好警察。”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该派出所成立党员先锋队,3名所领导和党员民警因过度劳累,身患严重腰椎疼痛、胃炎等疾病,都坚守岗位不下火线。

“我们的一言一行,雷锋同志都看着呢!”不论大事小事,新老民警们自觉践行着雷锋精神。

护民安、解民忧、暖民心……

雷锋政务超市将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为民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整齐划一的等候休息区,智能化的排队叫号系统和自助填单台,舒适温馨的母婴室;组建300余人的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及时帮助;开辟老、弱、病、残、孕绿色通道,推行提前开窗服务、延时服务、“三免费”(文印、审批结果邮寄、公章刻制免费)服务等。

从雷锋岗、雷锋车队等行业示范窗口,到雷锋超市、道德银行等新型公益服务项目;从定期举办“雷锋精神论坛”、常态开展“雷锋精神研究”,到创新开展“五老四教”活动、创立“雷小锋”德育品牌……

长沙在不断推进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拓宽学雷锋的广度,增加学雷锋的深度。

在雷锋之城,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长沙把对雷锋的追随融入团结奋斗之中,从雷锋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雷锋以“一滴水”,形象概括了团结奋斗之内涵。雷锋家乡,则以雷锋精神人人可学的自觉、责任和担当,回应了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学雷锋精神”作为政治责任来担当,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市委常委会坚持专题研究学雷锋工作,以学雷锋筑牢政治忠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像雷锋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长沙还率先全国,设立专门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处,成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基金和专职雷锋志愿者队伍,制定学雷锋模范礼遇办法。

信仰所散发的光热,感召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

“‘雷锋哨’一吹,没想到这么快得到回应!”望城区高塘岭街道老居民汪平瀛感慨于“雷锋哨”的高效。原来,他所在的小区基层设施落后陈旧,近年爆水管现象频发,成为居民心头之痛。社区网格员吹响“雷锋哨”,住建、住保、财政、城管等多部门“应哨”,大家现场办公,很快就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小区二次水改顺利实施。

在雷锋故里,望城区创新推出以雷锋精神为内核的“雷锋哨”工程,在“热线+网格、吹哨+报到”基层治理工作模式之下,党员干部群众变身“雷锋哨”志愿者,及时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吹响“雷锋哨”,相关部门快速“应哨”解决问题,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在岗位上的“拼劲”“钻劲”,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干事创业的宝贵财富。

在城里,长沙市第四医院的医生李洁芳发现,多数空巢老人患病后,独自就医无人照顾。为之心酸的她,经过多次尝试改革、总结经验,在医院的支持下率先创立“无陪护病房”,让老人们享受低价而高质的护理员陪护,一坚持就是13年。

在村里,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朱有志不当厅官当村民,沉下身子为乡村振兴梦奋斗。13年来,他为开慧村发展谋出路、绘蓝图、找项目、筹资金,让开慧村从“穷村”蜕变为产业全面发展的先进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园区,中联重科“雷锋式”研发团队成员坚守、打磨、创新,为中国智造树立新标杆。

“对于研发人员而言,雷锋的‘钉子精神’极为可贵!”中联重科“凌云”系列泵车研发带头人高荣芝,带领团队成员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仔细钻研,“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技术设计缺陷,哪怕一个螺钉装错,都有可能带来施工安全风险。”

他们以“凌云”为产品命名,表达着研发世界一流泵车的“凌云之志”。最终,他们突破臂架镂空结构的设计及制造等方面的世界性难题,在全球首次研制出超高强钢镂空臂架“凌云”泵车,亦展现了长沙这个工程机械之都的强大实力!

……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

60年来,雷锋精神薪火相传,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

各行各业的人员,立足岗位,化身为“一滴水”“一颗钉”“一块砖”,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创新创业之力量、科研攻关之决心、改革服务之担当、奋发拼搏之使命,汇聚成助推长沙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面向壮阔的未来,循着雷锋的足迹,高擎精神的火炬,伴随着新时代的序曲,雷锋家乡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声回响,全面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2022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4万亿元,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力量永放光彩。

你看,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日夜冲在一线,发扬雷锋服务人民、无私奉献、胸怀天下的忘我大爱,为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你看,在产业发展大潮里,成千上万产业工人、高新技术人才,发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助力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并让工程机械之都、智能制造之城、移动互联网第五城、中国芯片第四城等成为长沙闪亮的城市标识。

你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雷锋自信自强、艰苦朴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砥砺前行,让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谱写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奋进指向未来,这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正迸发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澎湃动能。

湘江水用涛声歌颂,

岳麓山用巍峨见证,

橘子洲用坚守宣誓,

时光跨越甲子,进取的锐气始终昂扬。

时代礼赞

力量背后的磅礴力量

三千载光阴荏苒,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一百年历史风华,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六十年学习雷锋,赓续接力,汇爱成城。

一个最平凡的解放军战士,他的事迹为什么能在神州大地久久传颂?

一个最纯粹的共产党员,他的精神为什么能在六十年后依然深深感动着我们?

一个最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他为什么能成为全民偶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1963年,毛泽东将他对一位普通战士的缅怀与敬意,汇聚成朴实无华的七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60年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多次就弘扬雷锋精神题词、讲话,使之成为党和人民前进道路上的领航信标。

2009年,雷锋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雷锋被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全军10位挂像英模”之一;2019年,雷锋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雷锋精神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天下谁人不识君!

雷锋,他青春的身影在时光流逝中从未衰老,伟大的信念、崇高的精神,就像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成为了这个时代鲜活的道德样本。

穿越浩荡的历史,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处,撑起中国人民的底气骨气,汇入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

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根本支撑,始终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胆忠心;以奉献人民为价值取向,始终散发出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以爱岗敬业为事业信条,始终把普通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舞台;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始终焕发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长久魅力;以自强不息为创业手段,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就此,雷锋精神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成为构筑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强健民族气魄的丰厚滋养。雷锋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

就此,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跨越时代的象征、一种信仰崇高的感召,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

这不仅表明雷锋个人道德之崇高、人格之伟岸、精神之动人,也恰恰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命力之旺盛、凝聚力之强大、感召力之非凡。

雷锋从长沙出发,却能够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最深处。他最终照亮世界、人心以及岁月的,依旧是他当初最鲜活的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岁月的洗礼,不仅无损于雷锋精神的传承,还让雷锋精神进一步生成与构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滋养;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是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雷锋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以及雷锋精神60年来长盛不衰的奥秘。

这个答案就是,雷锋把小我融进了大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将其贯穿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东西文化异曲同工,都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指向一样东西:道德。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引用“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并指出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毫无疑问,雷锋就是“立德”的标杆。这是雷锋精神能够引起举国上下亿万心灵同频共振的重要原因。

这个答案就是,雷锋是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他的思想、品德、作风和奉献精神,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和精神状态,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和为民宗旨,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师表里的忠肝义胆,虎门烟阵的铿锵陈词,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穿越历史,穿越时空,对人民和民族忠诚的底色历久弥新。解读雷锋精神,解读雷锋身上的道德力量,不能仅仅立足于当代,还要探寻文化源头。雷锋精神的源头和底蕴来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充实、丰富和发展。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雷锋精神的实质,最鲜明地体现为中国文化中两种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向上”和“向善”。

雷锋的“向上”,以“螺丝钉精神”和“钉子精神”,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进取,展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最美人生姿态。

雷锋的“向善”,以“傻子精神”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较古人所说的“吃亏是福”更体现出无私奉献、大爱无我,无疑是更高的道德品位。

这个答案就是,雷锋是一个让我们学而近之,而非敬而远之的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在平凡中体现了伟大,在短暂的生命里铸造了永恒。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 截至2022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志愿队伍总数达135万个。无数人以雷锋为榜样,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锋,不是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符号,而是已成为无数个好人、模范、英雄、榜样共有的名字。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和社会主义道德肌体,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心灵读本、精神标杆,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精神旗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

草木蔓发,春山在望。

长沙,是雷锋的故乡,也是万千星光下的赶路人的故乡。

“雷锋”从长沙出发,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青春道德和热血奉献蕴涵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大爱精神,给各国人民以持续不断的人格影响。据报道,《雷锋日记》有英、法、德、日、泰、朝鲜等28个国家翻译的32种版本。在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都有“学雷锋小组”在常年活动,其中韩国还成立了“雷锋研究会”。

雷锋,不只是一个英雄模范,他已经进入了汉语言的“基因”,进入了中华文化的“辞海”。“活雷锋”“学雷锋”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词汇。

雷锋精神为何历久弥新?它为强党强国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这一宏阔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向广大干部群众深情号召“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其言谆谆,其意殷殷。

雷锋精神为何历久弥新?它凝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雷锋精神,已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为何历久弥新?它是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雷锋,早已不属于一城一地,甚至也不囿于一域一国,在人类的基因片段中,如一颗彗星划过苍穹,却又像一个星座永远闪耀。

60载,心不改,光愈热。

60年,是一条寻找意义之途。

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星辰大海。

此刻,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长沙的征途上,雷锋精神必将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激扬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此刻,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雷锋精神必将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鼓舞每个追梦者融入时代的洪流!

生命如光短驻,精神如光永恒。

麓山作证,湘水作证。长沙,这座雷锋之城,已将“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题写在春天的扉页里。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朱小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望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