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团山湖畔的乡村振兴曲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朱小红 2021-10-01 08:25:49
—分享—

雷锋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光彩,铸就了人生的价值永恒。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有一片属于雷锋家乡望城。

在祖国母亲72岁生日之际,“雷锋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团山湖被誉为“雷锋精神发源地”。64年前,望城人民在团山湖治理沩水,围湖造田。雷锋是团山湖农场第一批农民,看到昔日荒芜变成万亩良田,看到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雷锋诗情澎湃,写下了《南来的燕子》,用诗歌诠释了他在日记中另一句朴实而永恒的真理,“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团山湖,这片雷锋曾经为之奋斗的热土,正演绎着什么样的新时代故事?

从长沙市政府驱车向北,大约40分钟就到了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金秋时节,雨过天晴,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稻浪,白鹭、白鹮依次掠过水面,美得像公园的团山湖,正奏响奋进的乡村振兴曲。

金秋时节,在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稻田里金黄的稻穗正待收割。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树源 通讯员 马元君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在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稻田里金黄的稻穗正待收割。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树源 通讯员 马元君 摄影报道

红色足迹 雷锋当年在这里治理水患

团山湖村水系丰富,沩水和八曲河在此交融,一起汇入湘江。早年间,这里时常遭遇洪水。当地人都明白,要想脱离贫困、建成鱼米之乡,治水是唯一的出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治理沩水、开垦团山湖的战役中,有名18岁的当地青年在这里挥洒青春的汗水。他就是雷锋。

1957年,治沩指挥部成立,正在做通讯员的雷锋申请参加。平日里,他穿梭在沩水边的各个工地之间。由于沼泽遍布、公路不通,他便步行送报纸、送文件,经常深更半夜才回指挥部。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雷锋还利用自己步行之便,检查工程质量,成为“编外”质检员。他一有时间还去参加义务劳动,与工人们一起打石硪。虽然他个子矮,但他吃得苦、霸得蛮,出力不计较得失,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他细心地照顾生病的赵阳城指挥长;自掏腰包看望孤寡老人;将攒下来的钱全部捐给县团委买拖拉机。

在团山湖,雷锋当上了望城第一批拖拉机手,开垦荒田。今天,这台雷锋捐赠的拖拉机就放置在团山湖村民广场,供后来人瞻仰。

雷锋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产业振兴 发展特色水草种植产业,从源头净化水资源

“这里是雷锋精神发源地。每一位来村支援建设的干部和有志青年,都被雷锋精神深深震撼。”

曾经是军人的刘中伟也受到感召,担任了中石化长沙石油驻团山湖村第一书记,毅然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事业。“雷锋曾在这里治水,我们后来人接下了他的使命,继续在这里治水。”

大量水草成品投放在村民公园里,小湖喷泉盛放,干净如镜。

大量水草成品投放在村民公园里,小湖喷泉盛放,干净如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因地制宜,水草里也能蹚出绿色小康路。于是,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团山湖村开始向水草种植行业布局。

今年3月,团山湖村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公司,将500多亩水塘改造成专门的水草养殖基地。基地水塘种植着矮苦草、黑藻、菖蒲等不同种类的水草,错落有致,十分繁茂。这些水草成品就投放在远处的村民公园里,小湖喷泉盛放,干净如镜,正是一幅完美的产品展示画。

“项目投产达效后,可为团山湖的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上百万元。”刘中伟表示,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湖南本土最大的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产业园和水生植物基地。

记者注意到,不少帮工的本地村民在田间水塘中忙碌着。据了解,该项目为这个800多户的村庄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

“治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系统工程。”水草种植项目技术负责人马元君介绍,通过种植吸污净水的水草,来达到小微水体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搞水生态养殖、水生态旅游,进而实现美丽屋场建设。“不久后,这些水草就可以面向市场出售,投放到需要净化水体的地方种植,产生实在的经济效益。”

过去,这里水体污臭,鸟群“过身不落”;如今,这里草长莺飞,成为远近有名的湿地鸟道。

村民故事 民风淳朴热心公益,共建美丽乡村

今年43岁的周志平是长沙县人,20年前她嫁到了团山湖村。比起发达的星沙,这里当年显得有些荒凉。“不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面都是老人和妇女。”那时,周大姐也跟随人潮,来到望城旺旺食品厂打工,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

后来,团山湖村的建设日益加快,周大姐一家也宽裕起来,还盖起了小楼,修起了庭院。前面经营超市,屋后留有菜园,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平日里,我们村民也很少有打牌的,各自都忙事情,爱劳动。”团山湖村党总支书记程府迎很感慨,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当地淳朴的民风。“现在我们晚上走村入户都不用打手电筒。入户路都硬化了,美丽屋场建设得有声有色。”

“这里除了十婆桥,还有百工桥。人们都热心公益,只要赚了钱,就踊跃捐款修桥修路。”76岁的村民何娭毑对此连声称赞。数年前,她家被村里翻新一遍,粉刷得漂漂亮亮。“搭帮有党和政府,我们的村庄越来越漂亮,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雷锋精神研学基地、村民广场……一个个特色项目陆续建成。

团山湖村形成了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新风尚。他们邀请雷锋生前同事、好友李湘枚、冯健、张建文等进行宣讲,用雷锋精神育人铸魂;还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将移风易俗列入党员积分制管理项目。建立村民档案、健全村规民约……既留住美好乡愁、淳朴民风,又创建文明乡风。

今年9月,团山湖村上榜“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拟认定名单。

是什么激励着这方百姓?是什么滋润着这片土地?是那永恒的雷锋精神。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朱小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望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