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融媒10月25日讯(通讯员 周红艳)题记:风雨沧桑近百年,无数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李楚藩的名字不为人知晓,身影虽已远去,但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铸就了共产党人不屈的脊梁,他的英雄事迹将永垂不朽!
李楚藩,男,1902年出生于望城区丁字湾街道翻身村印子屋组,其父是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的教书先生,其家庭是当地荣耀的耕读大家族,李楚藩是家族中的长孙、长子。
受良好家庭教育影响,使李楚藩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19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学专业(原中国政法大学,今为中国人民大学)。在朝阳大学学习期间,当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教授在朝阳大学授课后,他立刻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震撼。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经接触,他感到一道曙光照射到他身上,世界亮了!国家有希望了!经进步思想引领,走进北大图书馆后,他便全身心地沉醉在文史哲的世界里,大量阅读《共产主义ABC》、《新青年》等书籍之后,受进步师生的影响,更加筑牢他的信念之魂。青年李楚藩在马克思主义的感召下,积极追随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先生,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23岁的李楚藩在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上海五卅运动爆发,他跟随李大钊、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集会,进行游行示威,开展罢工、罢课、罢市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当时,李楚藩是北京学联会成员,分工负责各大学校组织的罢课活动,主要负责游行示威统一性、规范性游行口号,标语的书写和传单发放。五卅运动以后,掀起了全国大革命高潮。
1923年4月,国民党中央派夏曦、刘少奇回湘重组国民党湖南地方组织,先后在长沙、安源、宁乡等地成立四大分部。同年9月,设总支部于长沙,内设总务、党务、财务、宣传、交际5科。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大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形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1924年4月,中国国民党湖南临时省党部成立于长沙。
1925年春,李楚藩接到一项极其重要又万分危险的工作,组织安排其以国民党的身份回到湖南国民党省党部以党务科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任共产党湖南省负责人之一,兼任对上党组织的交通联络员,继续组建湖南省国民党各地(县)党部。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辛,但没有一丝犹豫,毫不推诿的接下了这份重担,李楚藩潜伏在国民党党部重要部门,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共产党搜集、传递重要情报,巩固和发展湖南革命运动,开展湖南农、工、商、学、青、妇运动。其中对农民、农村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发动和开展农民运动、建议组织开展农民武装,提供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等重要情报。
1926年,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实行军事独裁,11月实行清党反共策划。1927年3月,李楚藩接上级要求,组织指导在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宣传第十、十四、十五周刊中,分别刊发了《为什么要反对蒋介石》、《蒋介石的十二大罪状》和《怎样对付国际帝国主义》、《解决土地问题与国民党》,《打到背叛党国屠杀民众的新军阀蒋介石》等文。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1927年5月,许克祥率兵1000多人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党和工、农运动骨干,捣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团体。长沙城顿时火光冲天,枪声四起,反动军队还向中国国民党省党部及省、市总工会等发起进攻。
自从“马日事变”之后,白色恐怖遍及湖南。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也历经重创,湖南的大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
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7月,唐生智等另组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改组委员会,重新登记党员,改组各级党部。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及组织、宣传、农民、工人、商民、青年、妇女7部。李楚藩负责组织工作,在异常艰苦和险恶的环境里,他毫不畏惧,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1928年8月4日,因叛徒告密,李楚藩被捕入狱。他在牢狱之中,遭受国民党清乡铲共队的严刑拷打,遭遇了非人的虐待,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也不透漏党的半点信息。在严刑拷打中问他,你骨头硬、不怕死吗?他回答说:“我的人头落地,共产党的种子会生根发芽!”随后,国民党清乡铲共队又将他的亲弟弟李楚英也抓进监狱。
1928年8月30日,生命的终结降临在了这位年仅26岁的青年身上,李楚藩、米世珍、周圣工三位共产党被枪杀于长沙小吴门口,英勇就义前他们高呼:“共产党万岁”! 国民党清乡剿匪督办署残暴悬头示众3天,并以“共党匪头李*米*周伏法”(注:“李”指李楚藩、“米”指米世珍、“周”指周圣工。)为题连载伪《湖南国民日报》。
李楚藩的英雄事迹曾记录在《湖南革命烈士英明录》中。党和人民为表彰这位青年战士,1950年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2013年又将他的墓迁入革命烈士陵园。
注:稿件中部分来源于李楚藩侄女李先质女士讲述,部分来源于《楚琳公文存》、《澹园书屋》和《楚琳祭文》,部分资料来源于湖南省档案馆民国时期历史资料。
来源:望城融媒体中心
编辑:曾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