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今年的新春走基层,编辑记者们踊跃赴基层采访,将镜头聚焦基层百姓,把新闻写在望城大地上,把温暖送进困难群众间,共谋脱贫之策、共话小康之路。望城发布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展现基层百姓的新气象新生活,走进身边那些需要温暖与关怀的乡亲们!

淑一村村民文前绿正在照料他养的兔子。高亮 摄
本站2月17日讯(记者 高亮)白箬铺镇淑一村是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李淑一的故里,生态优美,景色宜人。自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以来,淑一村通过精准开展产业扶助,全村1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绝大部分已经实现精准脱贫,并在2017年底成功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2月14日,记者走进冬日暖阳下的淑一村,实地感受精准扶贫给当地村民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
“去年种红薯卖了两万多块钱,黄牛出栏一头卖了8800块,养了200只兔子,除掉各种成本,纯赚了两千多……”在白箬铺镇淑一村,72岁的村民文前绿给记者盘算了下自己2017年的整体收入。他说,搭帮党和政府的产业扶贫好政策,让自己从贫困户成为了种养殖专业户,日子越来越充实,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文前绿一家是淑一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四口人,以前主要靠务农和打零工挣点微薄收入,生活过得很一般。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文前绿在驻村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的帮扶下,承包了7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通过扶贫产业资金补助,他买了两头黄牛,每年可出栏一头,仅这项收入就可达到8000至10000元。
2017年,文前绿选择了发展养兔这一门路,潜心学习养兔技术,并利用自家的空地搭起养殖棚,购进兔笼和饲料,养起了200只灰兔。目前,文前绿的大部分兔子已经卖出,还剩下几十只用于扩大再生产。按照他的计划,今年将扩大养兔规模,并将原来的平地养殖改成坡地养殖,提高产出效益。
“兔子大的可以养到五六斤,一斤可卖到35元,很多人都上门来求购,但是目前已经没有可以卖的了。”文前绿高兴地表示,等养兔规模扩大后,自己的收入肯定会更多,日子也会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淑一村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深入打造淑一珍藏馆、新建秀才坡剪纸艺术馆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扶植产业;积极开展黄桃产业扶助,全村部分大户和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友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黄桃种植基地参与就业技术培训,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仅去年一年,大户带动贫困户就种植黄桃300余亩。由黄桃上市时间刚好处于湖南水果的“断档期”,丰果期每亩黄桃纯利润可达4万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淑一村还根据“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该村良好的生态面貌及红薯种植的历史习惯,并对红薯加工成红薯粉的历史传统,村委会牵头通过全省各地考察,发动贫困户种植红薯并对贫困农户保底收购后加工销售,村上统一购买红薯苗并发放到各农户,贫困户利用干旱田及荒地栽种红薯、紫薯等多个品种,实现产业全覆盖、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全参与共同发展。
其中,村民文再云在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由贫困户变成红薯种植大户,并保底收购了本村大部分贫困户的红薯,并制作手工红薯粉通过网络、电商平台等方式进行销售,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富裕。现在,红薯已成为村民手中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来源:望城新闻网
作者:高亮
编辑:姚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