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尹英龙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中央“三转”精神,经历了一个“深化认识、各方认同、探索创新”的过程。在省、市纪委的指导下,望城区在务实推进“三转”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思想上先“转”
“三转”就像三轮马车,“思想”是拉车跑的“马”,要想马车走,马跑是关键,所以“思想上”必须先转。
对上争取全支持。中央提出“三转”后,望城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认真学习和领会“三转”精神,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争取支持。区委两次召开常委会议、区政府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和廉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和大力支持纪检“三转”工作。
对下约谈一把手。区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下沉到各联点单位,加大“三转”和“两个责任”的宣传教育力度,约谈单位党委(组)主要负责人,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请党政一把手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机关落实“三转”,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对内开展大调研。组织全区纪检干部开展“如何务实推进三转”大调研。开展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三转”研讨座谈会,听取最基层在落实“三转”上的意见建议,及存在的困难。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区纪委常委会研究制定了《望城区纪委监察局“三转”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三转”工作。
转职能:找准职能定位 修枝剪叶显主干
修剪旁枝末节:清理和精简牵头或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根据中央纪委“三转”要求和省、市纪委统一部署,按照“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的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区纪委、监察局牵头或参与的92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合并、取消和退出77项,仅保留15项,把不该管的工作坚决交还给主责部门。
聚焦执纪主业:调整内设机构职责职能。将原执法、效能、财务、党风、纠风等五个室的职能整合到党风政风室,调整出来的人员和力量全部充实到办案一线,委局办案人员力量达到46人,执纪办案力量占75%以上。
改革强化主责:推行派出(驻)机构管理机制改革。实行 “彻底分离、专司监督、点块结合”的派出(驻)管理模式,改区直单位“内设”为区纪委“派出派驻”,在财政、交通等17个重要职能部门派驻纪检组,并成立3个派出纪(工)委分片管理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派出(驻)人员不进班子、不分管业务,只履行执纪监督责任,变“身兼数职”为“强化主责”。
转方式:拓宽履职途径 突出重点求实效
借助科技力量:建立“制度+科技+文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依托科技公司开发集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监察、风险防控为一体的防控平台,在水务、财政、国土等19个职能部门和金山桥等乡镇街道全力推进“制度+科技+文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权力运行实行网络化管理和电子化监督,切实提升监督检查的科学化水平。防控系统设置“前期预警、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前期预警”,即在每项办事流程启动前,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这项业务存在哪些风险点,如果踩中“红线”,会做出怎样的处理。“中期监控”,即在行权过程中,系统针对行政审批、前置审查、项目设计变更、资金支付等关键节点,设置了若干个刚性的“电子关卡”,不按章办事就无法通过,出现违规、超时等乱作为行为就会自动报警。“后期处置”,就是系统设立了监察专户和举报平台,纪检人员拥有专门的网络监督钥匙,可在网上实时监管每项业务的办理时限、每份上传材料的真实完整、每笔资金的使用流向、每次变更签证的过程,并对系统报警或举报进行核查,根据情节轻重下达“监察建议书”或启动问责程序
开展立项式巡察:变“参与式”的被动监督为主动出击。出台《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制度》,在日常专项监督和年度廉政考核的基础上,拓展监督方式,集中力量对被巡察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地“廉政体检”,总结亮点,发现问题,帮助整改。探索出了公告、动员、走访、海谈、查账、反馈、整改等一整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和监察方式,使巡察成为纪委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形成震慑的监督执纪“主抓手”。如今年组织4个巡察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大泽湖街道、月亮岛街道中华村累计走访了700余户村民,接待群众来访20多人次,收集到各类意见300余条,集中反映出村干部作风不实、附属工程“喊标”“买标”、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办公楼建设不讲程序、村集体资产违规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对项目企业反映强烈的附属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督促街道制定和完善了《附属工程管理办法》等制度,有效遏制了强揽工程,阻工闹事现象。针对巡察中收集到的个别村干部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列为案件线索,经初核后迅速立案查处4名村干部。
前移廉情观察哨:新设150个村级纪检小组,搭建农村廉情预警机制。作为省会的最大的新区,望城农村在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征拆安置、附属工程发包等方面,权力寻租空间增大。同时,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存在着“专职不专”、“职责不明”、“力量不足”等问题。对此,2012年望城进一步下移监督重心,成立3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设立19个乡镇(街道)监察室,选举产生150个行政村村级纪检小组,构建一套三级联动、无缝对接、立体覆盖的基层反腐倡廉网络。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分工必须书面征求区纪委意见,不得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等工作,使乡镇纪委职能回归,精力有保证。推行乡镇纪委副书记专职化,为副科级,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纪检监察系统。构建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和“村收集、乡镇管理、区备案”三级联动的廉情预警机制,让全区450名纪检小组成员作为反腐“观察哨”,贴近监督村级重大事项和村干部,及时反应村级廉情,使农村纪检监督实效更加突出。
坚持抓早抓小、直查快办。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加大信访交办转办件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充分利用函询、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方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毛病酿成大错。加强对重大典型案件的剖析研究,开展“以案释纪、以案施教”活动,达到查处一起案件,整治一个系统,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的目的。加强案件线索管理,案件查办方式“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转变,严格时限要求,缩短办案周期。今年上半年,区纪委共计立案46件,结案34件,其中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21件,移送司法机关2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40余万元。
转作风:对外阳光公开 对内严防灯下黑
组织“纪检监察开放日”活动,密切联系群众。邀请普通群众、新闻记者、纪委委员、形象监督员到委局机关实地参观,观看纪检办案流程视频,听取工作汇报,开门纳谏。深入乡镇街道,走村入户,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上门走访老上访户及周围群众,积极化解了多个信访积案。通过建立“一对一”的约谈制度,加强与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的交心谈心。建立“群众工作日”制度,每个委局机关干部每个季度深入所联系的乡镇街道,到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通“效能直通车”,倾听入园企业的意见,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实际困难。
出台纪检监察干部“五不准”,严防“灯下黑”。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出台望城纪检监察干部“五不准”:不准打着纪委的牌子在工作中耍特权;不准简单下压任务,当甩手掌柜;不准下基层调研提前发通知、打招呼和听取有准备的汇报;不准借讲课或其他名义收取讲课费、加班费;不准将投诉举报内容、领导批示意见及办理情况、案件查办情况等涉密事项随意扩散和泄露。
树立学习标杆,积极学习典型。在全区纪检系统公开投票推选区纪委常委陈宇旭同志为“做党的忠诚卫士”先进人物,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典型引路,展示和学习纪检干部“有定力、敢担当、爱学习、作风硬”的优良品质。《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网、《长沙晚报》予以重点,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来源:长沙廉政网
编辑:姚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