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雷锋精神——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期待

来源:望城新闻网 作者:董鸿扬 编辑:姚泽子 2012-08-10 09:35:35
—分享—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当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深深受到震撼与熏陶。我是196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的。当时年级五十多名同学通过学习雷锋事迹,阅读雷锋日记,积极到工厂、农村参加公益活动,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学校也组织一些英模人物作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被称为中国保尔的老英雄吴运铎讲他的成长经历,使我们深受感动。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精神状态很好。把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的价值取向。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已步入老年,这五十多名同学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许多人成为著名的诗人、作家、教授、专家、记者、共和国部长等等,当大家回首往事的时候,对“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记忆犹新,感触颇深,深深感到雷锋精神成为那一代人成长的精神支撑,雷锋精神的价值是永恒的。

  雷锋精神价值是永恒的,它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体现了真善美,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道德情操。这种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温暖人们心灵的精神之光。它所体现的“为公”、“利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是人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

  时代进入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人们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作为社会主流价值的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期待。经过文革动乱的冲击,人们通过痛苦的反思,深切地感到,雷锋精神仍然是他们内在的永恒的追求,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石。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张海迪,就是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的典型。

  尽管我们现时代道德面貌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健康的向善的,但也不可否认在道德领域存在许多不健康的不良的倾向。社会公德意识欠缺,在公共生活领域,不遵守公共生活基本准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醉驾、闯红灯,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正成为被人们诟病的顽疾;职业道德领域中缺少诚信已引起人们严重关注。从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反映商业诚信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家庭暴力屡有发生,也反映家庭人际关系的蜕化,家庭美德缺失,在个人道德领域,损公肥私以及贪腐行为也侵蚀着我们社会的肌体。

  克服道德领域不良倾向,除了运用制度、法律、纪律的严厉约束外,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开展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使人们能自觉用雷锋精神来自律,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能唤起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情感,能净化人们的灵魂,使人变得更善良更美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全社会都要学雷锋,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青少年要重点学习。当前全社会在学雷锋活动中,首先从遵守底线伦理做起,因为现时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已突破了伦理底线,应对他们进行遵守伦理底线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以雷锋精神为标杆,以道德模范为榜样,逐步提高道德层次,向真善美升华,

来源:望城新闻网

作者:董鸿扬

编辑:姚泽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望城新闻网首页